小丽家是内蒙古的,但没在大草原上,也不是蒙古族。
我们离得很远,有一些文化、饮食差异,也就一点点。
聊天时她总提起一个“捞饭”,我就不懂了,什么叫“捞饭”?稀饭捞一下?没必要呀。
不懂就问。
也是我理顺了很久才明白的,别说我小时候、就是现在也没接触过呀,我讲讲吧,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味道了。
米和水一起下锅煮,开了之后把米捞出来,剩下的米汤捞出来,留着喝。
捞出来的米要上锅接着蒸到熟。
就这叫捞饭。听说米汤可香了。米饭也是软硬适度。
我又了解了一个地方美食 😜。

昨天大窑的业务来说他们家新出了小瓶的包装,价钱比可乐的便宜,但是销售方式还是以前的捆绑模式,几件搭几件的,就是让你一次性上很多货。
我挺反感这种捆绑模式,不能自己选择上多少货。
所以,尽管他单瓶便宜好几毛,我也不要,拒绝被她深度套牢 😂。
回到小丽,晚上一个老顾客来吃饭,他们认识,聊了很多。
回到后厨跟我说,那个人就是以前和她老公合伙干装修,心眼子可多的人了。
她老公出车不算钱,等到用他家车的时候就要算折损费;
他谈的客户因为要打电话、要联系,所以要多分钱。
这都不算,导致散伙的,发生一件事。一个工程,那人跟小丽老公说谈的价钱是2000(比方说)。那人下车去,正好老板发来货款,因为电话屏幕会亮一下嘛,小丽老公就看到了,是2500。
这不是耍心眼子嘛?!
两人合作到年底就散伙了。
之前二人都在工厂上班。
后来厂长给小丽老公打电话,邀请他回去上班,小丽老公权衡一下,外面的装修活越来越少了,上班也好。
但厂长就没给这个人打电话。他现在全职带孩子了。
所以呀,人和人谁都知道谁,坦荡做人很有必要。